该全球访问量第六大的网站在运营上跟其它访问量跻身前十的网站全然不同。它的运营者并非一家系统的企业,而是一群没有领导者的志愿者。它甚少尝试引入新元素来吸引访客,事实上它在过去十年间几无变化。不过光是英文版的维基百科,每个月就有100亿个页面被浏览。
当出现像波士顿马拉松爆炸这样的大事件的时候,数小时内维基百科就会出现来源广泛的相关条目,而且那些条目每分钟都会有更新。由于没有别的像它这样的免费信息来源,很多互联网服务都依赖于它。在谷歌上搜索或者在iPhone上向Siri发问,你通常都会获得从该百科全书提取出来的信息。
不过维基百科和它声称的“编辑所有人类知识”抱负正遇到麻烦。其赖以生存的志愿者人数自2007年以来已经缩减了超过三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缩减当中。剩下的那些参与者似乎无力解决阻碍维基百科成为高质量的百科全书的种种问题。
它面临的重大问题包括网站的条目覆盖面不均:有关Pokemon和女色情明星的条目信息相当全面,但有关女小说家或者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区的页面则内容匮乏。权威性的条目仍然晦涩难懂。网站志愿者标记的1000篇好文章大多数连维基百科的中等质量评分都达不到。
那些问题的主要源头并不难搞清楚。当前运营该网站的集体松散(据估计90%是男性),带有官僚文化,社区氛围对有望扩大维基百科参与度并扩大其知识覆盖面的新加入者并不友好。
为此,负责支持维基百科法务和技术基础设施的维基媒体基金会正发起营救行动。该基金会无权命令该志愿者社区改变运营模式。但它希望通过调整维基百科的网站和软件,将该百科全书引到一条更加可持续的道路上。
该 基金会的行动将给一个老旧的、跟现代易用的社交商业网站脱节的网站带来多年以来的首次重大变化。基金会执行理事苏•加德纳(Sue Gardner)和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均认为,该项目需要吸引一群新人来取得进步。“最大的问题在于编辑的多元化。”威尔斯说。他希望给需要加强的话题扩充编辑团队。
能 否做到那一点取决于是否有足够多的人仍然信奉在线协作造福公众的理念。但作出尝试非常重要;维基百科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重要,使用在该网站上找到的信息的 人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与此同时,维基百科要么就是“歼灭”了其它的同类服务,要么就是使得它们在谷歌搜索结果中的显示非常靠后,如2009年被微软 关闭的Encarta和年收费70美元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新人不受待见
维基百科2011年成立之时,并没打算要成为人们的信息来源,而是为了宣扬依赖于专家的贡献的免费在线百科全书Nupedia。
但在看到人们热情拥抱任何人都能编辑百科全书的想法之后,威尔斯和另一位创始人拉里•桑格(Larry Sanger)迅速将维基百科作为他们的主要项目。2003年,威尔斯成立了维基媒体基金会来筹款运作支持网站的服务器和 软件。但网站的内容控制权仍然掌握在被称作维基百科人的社区手上。他们并没传统的权力结构,但为条目的生成和维护开发了精细的流程和指引。他们唯一与等级 制度沾边的地方是,选出“管理员”小组,赋予他们删除文章或者暂时封禁其他编辑的特权。(英文版维基百科上现有635名管理员。)
维基百科 秉承并拥抱人们的文化期望:百科全书应当具有权威性,全面广泛,且由启蒙时期的理性精神支撑。不过它并没有采用数百年来编撰百科全书的公认做法。在传统模 式下,是由顾问委员会、编辑和从社会最高学术机构甄选出的编著者先草拟出值得了解的事物清单,然后编制那些必要的条目。维基百科则绕开了中央计划模式,没 有寻求传统的专业知识。事实上,它的规则会打击专家们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因为跟其他人一样,他们的劳动成果也可能很快就被别人改写。它是受文章应当快速积 累起来的理念驱动。
该网站进展迅速。2005年年末时,光是英文版维基百科就约大约75个条目,媒体的报道和参与度的增加也使得该网站逐渐 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维基百科人完成了无领导集体组织最令人惊叹的成就的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使得社区参与度下降,给他们的项目带来麻烦。 随着人们贡献的新条目不断增加,监管所有条目质量的任务开始变得无法完成。由于维基百科的日益普及和其允许任何人匿名编辑的承诺,很多更新都属于故意破坏 行为。诸如诽谤性文章的发布的备受关注的事件,也引发了对众筹百科全书是否真的可行的严重质疑。
之后维基百科人实作出了应对。该项目最活跃 的志愿者推出了一连串的新编辑工具和官僚程序来打击恶意编辑行为。他们开发出软件让其他编辑可以迅速查阅条目的变化,一键将其驳回或者向作者提出警告。他 们还启用了自动化“机器人”,推翻格式不当的条目变化或者很可能是搞破坏的条目,及向违规编辑发出警告。
严厉的新措施起到了作用。搞破坏行 为得到控制,恶作剧和诋毁事件也变少。该百科全书重新稳定下来,范围和质量上也仍处于提升。目前,英文版维基百科拥有440万篇条目,其它286种语言版 本则共有2310万多篇。但那些更严厉的规则和随之而来的多疑氛围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刚进入维基百科难免会犯错的新人留下来继续为该网站作贡献的可 能性出现下降,毕竟遭到冷冰冰的高效编辑机器的“辗压”可不是件好玩的事。英文版维基百科的活跃编辑数量在2007年一度达到5.1万以上的峰值,之后由 于新人供应遭切断,该数字一路下滑。在今年夏天,该网站的活跃编辑只有3.1万。
“我将2007年到现在的这段时间定义为维基百科的衰退期,”曾供职于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生亚伦•哈尔法克(Aaron Halfaker)表示,“维基百科似乎要被新编辑资源问题扼死。”他今年发表了一份有关维基百科这一问题的最为详尽的研究论文。
哈 尔法克与其他大学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分析了维基百科的公共活动记录。研究结果用数据描绘出了一个受官僚主义统治的社区。2007年新管控措施开始实施以来, 新参与者的编辑被迅速删除的概率稳步上升。同期,被自动化工具删除的编辑条目比例也呈现增长。不出所料,那些数据还显示,新人在第一次编辑条目两个月后仍 在为维基百科作贡献的可能性也远远低于以前。
那些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建议维基百科更新它的格言:“任何人都能够编辑的百科全书”。他们建议的版本是:“任何理解标准规范、善于社交、能绕开冷冰冰的半自动化驳回城墙而仍想要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人都能够编辑的百科全书。”
由 于未能补充新鲜血液,维基百科偏重技术、西方、男权方面主题的问题依旧存在。2011年,研究发现,主要由女编辑完成的文章明显短于主要由男编辑或者男女 同等贡献完成的文章。根据来自牛津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84%有地点标签的条目有关欧洲或者北美洲;有关南极洲的条目数量超过非洲或者南美洲的任何 一个国家。
升级改造
被问及网站编辑数量下降的问题时,加德纳谨慎地解释道,她认为那只是一个警惕,因为没有证据显示它对维基百科造成损害。但在讨论该问题几分钟之后,她显然也认为维基百科需要帮助,承认需要补充精力充沛、富有潜力的新人。
2012 年,加德纳成立了两个团队——现名为“成长”和“核心特点”——以透过改变维基百科的网站来扭转编辑数量的下滑。由研究人员、软件工程师和设计师组成的那 些团队的一个想法是,引入“感谢”按钮——效仿Facebook无处不在的“赞”按钮。从5月开始,编辑们可以点击该“感谢”按钮来快速认可其他人所做的 良好贡献。“成长”团队产品经理史蒂芬•沃林(Steven Walling)指出,这是他们第一次获得一样专门用于为个人编辑活动提供积极反馈的工具。他的团队主要专注于为新编辑简化工作。他们正在测试的一个想法 是,为新人提供有关做什么、引导他们完成诸如修改文章的简单任务。该举是为了在新人违反规则、在维基百科遭遇困难之前给予他们时间去积累信心。
这些举措看起来也许只是小变化,而维基媒体基金会要推动社区支持更大的调整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引入人们所熟悉的文本编辑方式的努力就是最好不过的例子。
自维基百科创立以来,编辑工作就一直需要使用“维基文本”(wikitext)——一种复杂的、会让新手十分头疼的标记语言。例如,维基百科有关美国的条目的第一句话就是像下面这样: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or ”’U.S.A.”’),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the ”’United States”’ (”’US”’ or ”’U.S.”’) and ”’America”’, is a [[federal republic]]{{cite book |title=The New York Times Guide to Essential Knowledge, Second Edition: A Desk Reference for the Curious Mind |year=2007 |publisher=St. Martin’s Press |isbn=978-0312376598 |page=632}}{{cite book|last=Onuf|first=Peter S.|title=The Origin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Jurisdictional Controvers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775–1787|year=1983|publish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ocation= Philadelphia |isbn=978-0812211672}} consisting of 50 [[U.S. state|states]] and a [[Federal district (United States)|federal district]].
经过多年的筹划之后,维基媒体基金会终于推出了可视化编辑器(Visual Editor)——一个隐藏维基文本、提供“所见即所得”编辑功能的界面。它于今年7月在全网站开始试行,该基金会本来设想它很快就会成为永久的编辑工具。
但在该百科全书乱七八糟的社区里,认为简化编辑流程是浪费时间的人并不在少数。在加德纳眼中“难取悦”、“爱挑剔”、“自信”的志愿者编辑并不支持推行像可视化编辑器这样的变革。
维 基媒体基金会将可视化编辑器设为默认条目编辑方式的决定引起了维基百科人的反感,后者也抱怨该软件存在漏洞。9月,编辑社区的一项名为“评论请求”的调查 总结道,新的编辑界面应当默认隐藏。基金会一开始不同意,但9月一名社区选出来的管理员对维基百科的代码进行了更改,从而隐藏可视化编辑器。基金会因此作 出让步。它将可视化编辑器设为“选择加入”(opt-in)而非选择退出(opt-out)——这意味着该旨在帮助新人的旗舰级产品实际上对新人不可见, 除非他们找到相关账号设置将该新界面启用。
很多可视化编辑器的反对者并不认为它会给维基百科带来帮助。“我并不觉得这是基金会要寻找的良 方。”网站的高级管理员奥利弗•莫兰(Oliver Moran)指出。跟部分其他提出反对的维基百科人一样,他也认为引入可视化编辑器等同于傲慢地放言维基文本将特定的人拒之门外。“看看像Twitter 这样的网站,”他说,“人们马上就能熟悉使用#、@这样的符号。”他们对可视化编辑器不满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它让人感觉基金会热衷于单边改变一个协作性质的 项目。
被问到维基百科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时,莫兰称是这些年围绕编著规则和指引形成的官僚文化。解释中立观点(维基百科五大基本原则之一)的 方针页面含有多达将近5000个字。不过不管那在维基百科艰苦工作中扮演什么角色,任何整顿其官僚主义的努力都是难以想象的。它必须要由维基百科人发起, 而最活跃的那些志愿者已变得依赖于官僚套话。
公益事业
虽然维基百科现在的活跃编辑数量远 远少于其鼎盛时期,但条目的数量和长度仍在持续增长当中。这意味着剩余的志愿者们的工作量增大。维基媒体基金会201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活跃编辑需要在 网站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在来自各语种版本的5200名维基百科人当中,50%需要一天编辑一小时以上,20%一天编辑3小时或以上。哈尔法克指出,维基百 科的反滥用机制也许是有效,但更为复杂的文章改良、扩展和更新工作受到了影响:“工作的人少了,完成的工作也少了。”
每当提起内容质量问题 时,任何与维基百科有关联的人通常都会指出,它在处理当中。但在该项目的内容被投入使用时,这类声明并没多大意义。谷歌搜索引擎将维基百科的内容放入信息 栏来响应搜索请求,或者苹果的Siri用它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那些信息都是被视作权威内容。谷歌有邀请用户汇报不当的地方,但那个“反馈/详情”的反馈链 接并不容易让人发现。即便用户真的提供反馈了,反馈也是返回给谷歌,而不是维基百科。
创始人威尔斯对于维基百科将变糟糕的说法嗤之以鼻。但 他也认为,要是没有涌入兴趣多样、各行各业的编辑,维基百科就无法取得显著的改善。该网站在技术内容上相当强劲,但在社会学或者文学上则不如人意。他希望 可视化编辑器能够帮助多样化志愿者社区,吸引与现有编辑相似但又拥有技术以外兴趣的人群——他称之为“不是计算机极客的极客”。不过他承认道,有担心尝试 简化维基百科的编辑工作会等同于承认该项目对非计算机极客没有吸引力。
的确,大文化趋势很可能会加大它吸引广大公众参与的难度。纽约大学交 互通讯课程教授、维基媒体基金会顾问克雷•舍基(Clay Shirky)指出,商业网站已经走上了中央舞台,网络生活已经迁离像维基百科这样的开放自治的众筹社区。舍基非常支持过去十年颇受欢迎的一个理念:互联 网鼓励陌生人联合起来完成传统组织无法完成的事情。维基百科就是那一理念的有力支持。但当下的网络为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网站所主导, 而在那些网站上人们是负责维护个人的、自我中心的信息流。除了在大型多人线上游戏等特定场景里,在共享虚拟空间的人少之又少。相反,人们大都是使用并不适 合于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移动设备,相比较为混乱、互联的网页更喜欢使用简介的本地应用。在舍基看来,习惯于那种模式的人会很难理解如何为维基百科或者类似的 项目作贡献以及那么做的原因。“Facebook是当下最大参与文化,但他们的参与模式截然不同。它是基于聚合而非协作。”
加德纳赞同当下的网络不利于自我组织的集体努力,将其比作失去公园的城市。“我们的时间用于越来越少的处于不断壮大的企业网站上。”她说,“我们在网上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她认为,即便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维基百科还会是网络上不会消失的少数公园之一。
她说的对,维基百科不会消失。维基媒体基金会每年为它筹集的运营资金已经从400万美元增至4500万美元。由于该百科全书并没什么竞争对手,网络开发者将继续开发将它的内容视作事实的服务,普通人也将继续依靠维基百科获取信息。
不 过它也许无法逼近其编辑所有人类知识的崇高目标。维基百科的社区创造出了人类文明史上独有的系统和资源。它证明了它可媲美甚至可摧毁百科全书的传统编撰方 式。但那个社区也制造出了障碍让新参与者难以顺利完成工作。也许我们不应该奢望一群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会真正地大众化知识。今天的维基百科,纵然存在质量问 题,无力表现世界的多样性,但仍可能是我们能获得的最好的百科全书。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或许都能给人以启发,支持一小下
我和小陈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老朋友,他左手臂上有个奇怪的十字形疤,我小时候就见过了,据他说那是个胎记,出生时就有的,这样的胎记虽然少见,但是多年的相处,我也早就见怪不怪了,直到那年暑假……高二那年暑假,有一天,我去小陈的家里,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在家,父母和姊姊都外出工作了。我看见他拿着户口簿,问他做什么,他说待会警察要来查户口。我闲来无事,就顺手拿起他家的户口簿,随意翻看,结果发现一件奇怪的事。咦?怎么你还有个哥哥啊?我看见户口簿中,长子那一栏登记着另一个名字,但是这栏的底下写着“殁”。“听我爸妈说,是五个多月时就死了。”小陈淡淡地说。我们认识这么久了,他从来没提这件事。不过更奇怪的事情是,小陈的名字,和他那位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同音不同字。“是为了纪念他吗?”我问。“不,因为……我就是! ”后来,他告诉我当年发生的事,当然,这都是他爸妈后来才告诉他的。当年陈家的第一个孩子夭折的时候,陈妈妈因为受不了这个打击,精神变得有点失常,整天不吃不睡,只是守着孩子的遗体,喃喃念着:“缘份尽了吗……缘份尽了吗?……”就在遗体将要火化的前一天晚上,她突然发疯似的拿着刀子,在死去孩子的左手臂上深深地划下个十字形的伤口,说:“缘份还没经…还没……你一定会再回来的……”说到这里,小陈静静地看着我。而我的目光,自然停落在他左手臂的胎记上。“所以,你可以想见,我爸妈看见我这胎记的时候,心情有多激动,他们认定我就是哥哥投胎回来的……”
尊敬不喜欢你的人。
聆听乐曲的悠扬,抖落冬日的惆怅,穿越岁月的遐想,迎接新年的曙光,寄托美好的愿望,珍藏友谊的篇章,捍卫成功的坚强,共创人生的辉煌。
有你开心省心,对你真心痴心,为你担心痛心,也曾伤心碎心,不敢变心花心,不要多心疑心,早已对你动心,最怕你是无心!七夕情人节快乐!!
·我向你保证,我对你的情感纯洁如圣诞夜之雪如果今年圣诞不下雪,此保证有效期延长至明年的月日!!
捧腹网是中国领先的笑话幽默分享网站,捧腹致力于打造一个分享各类欢乐内容的互动平台,让我们一起: “捧腹开怀、乐享人生”!呵呵,这才是原配